期刊看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4-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育改革发展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

    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宋凌云、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在近期《教育研究》发表《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对教育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发展方向、队伍建设、发展动力等作了深入全面系统的论述,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教育篇”,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深化了对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战略地位论,“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二是根本任务论,“承担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三是发展方向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四是队伍建设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五是发展动力论,“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

    撤点并校要坚持以人为本

    遵义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兰珍莉、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李森在近期《教学与管理》发表《论撤点并校的深层矛盾及其平衡》一文提出,当撤点并校工作步入深水区后,由撤并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与负面效应也相继显露。撤点并校后期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发展面对教学压力增大,教师、学生由于环境变更缺乏认同感等现实困境,从而使撤点并校的合理性受到质疑,出现了“撤”“存”之争。随着撤点并校的深入,其背后隐藏的深层矛盾进一步显露。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只重效率不重效果导致的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使教育政策顶层美好愿景在实施中缺乏人性的终极关怀,并体现在撤并资源配置不合理和效率低下凸显出的教育公平和效率矛盾。除此之外,撤点并校中还存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冲突。为赢得撤点并校“最后一公里”的胜利,需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以人为本的原则指导下,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多元路径缓解教学压力,建立激励型教师补充机制和“高集中低分散”办学模式,以条件公平为农村教育质量的改善和教学压力的缓解提供稳定的师资保障,并保持教育与乡村文化的联系,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形成乡村学校传承乡村文化、乡村文化助推乡村学校发展的互动局面。

    义务教育均衡化降低家庭校外教育支出

    西南财经大学贾男、刘国顺在近期《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发表《义务教育均衡化能否有效降低家庭校外教育支出》一文提出,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并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发现,家庭的校外教育参与率和支出并不完全受家庭特征的影响,而在很大程度上受生均公用经费及学校特征的影响,特别是学校低级或高级职称教师比重过高,都会促使家庭提高校外学习班参与率和支出。生均公用经费对家庭校外学习和补习行为的影响不是单纯的替代或互补,而是总体呈现“U”形、从替代转向互补的关系。在生均公用经费平均水平以下,随着生均公用经费增加,家庭倾向于降低校外学习班参与率和教育支出;而在平均水平以上,会刺激家庭增加校外学习班和补习班参与率,并提高校外教育支出。在“地方为主”的教育投入机制下,区域发展不平衡容易形成人力资本的地域固化甚至拉开差距,而义务教育均衡战略的实施会增强校际师资力量流动,有利于打破人力资本的地域固化,缩小家庭通过校外教育进行优势资源代际传递而形成的教育差距,有利于教育结果公平的实现。(王杰 辑)